人對于美的認知,大多數是感觀上的認知,而中式美學是超出事物本身的美,一種意境之美。
著名藝術家陳丹青曾經在《局部》里說:“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經常在這兒(紐約大都會美術館)徘徊,說道:中國的器物,中國的雕塑,之成熟之高雅,一上來就獨步世界。”
這不僅因為中國藝術在美學領域獨樹一幟,更因為中式之美,蘊含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。
木之美
"木者,春生之源”本意是指木乃生命之源,發自春天,代表一種溫存和溫良,這迎合著中國人的本源和性格。
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“木”文化,在華夏文明中,“木”乃萬物之源,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親近的東西。
在五行學說中,“木”代表著東方,代表著生生不息,代表著“氣”的舒放運動。中國人對木頭有一種極為特殊的情感。
幾千年下來,中國人一直在用神奇的木頭建造家園。對木材不斷的打磨加工和精雕細刻,記錄著數千年的中華文化。
每個生活細節無一不與“木”息息相關,這是一個用木頭打下根基、用木頭建立文明樓閣的東方大國。
如:中國古代木建筑是世界的瑰寶,歷史悠久且體系完整,從宮殿到園林,從民居到寺廟,都包含著工匠們對木材的智慧使用。
如:中國傳統家具歷史濃厚,樣式從低到高,小木作承載著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無熱情和情懷。
紅木家具講究自然美,在結構方面不用釘、不靠膠,以榫卯斗合方式組成一體,不僅有控制木材變形、縮漲的功能,更有經久耐用之功效。
一件集材美、造型雅、結構考究、工藝精湛于一體的紅木家具,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雋永的鑒賞生命力,可以讓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得到藝術熏陶和美的享受。
此外,自然香氣也是木料備受國人寵愛的一個重要緣由。西方用石料,東方用木料,石無味因而冰冷,木有香因而溫暖。
水墨之美
“less is more”翻譯為中文為“少即是多”。
這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師路德維希·密斯·凡德羅說過的一句話,他認為簡單的東西往往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享受。
其實這句話在中國的水墨畫中同樣是最佳見證。
蓑衣策馬,立身山水之間;揮毫潑墨,游走廟堂之上。
山水、城樓、竹林、燈火、油傘、屏風、琴笙、劍刃……
用傳統的中國元素,勾勒出別有韻味的水墨畫卷。
極簡的構圖,適當的留白,肅殺內斂的美學風格,張藝謀的《影》,即使不喜歡影片所講的故事,也沒人對它的美有所質疑。
中國繪畫之中,水墨獨領風騷。簡單的筆墨,卻能勾勒出世間萬象。所謂水墨之韻,在于意境,在于自然。
中國水墨,在墨與墨之間層層渲染,之所以飄逸出塵,只因它的本源在大地山川。
溫婉曼妙的山水,在水墨的籠罩中,多了幾分朦朧與神秘。隱隱綽綽的亭臺,雖極簡約,卻似乎有更多的故事,令人回味無窮。
奇松、怪石、云海,遠山層疊、薄霧籠罩,墨色的濃淡交織,勾勒出磅礴雄姿,也多了幾分詩情畫意。
還有參差錯落的村鎮,水墨煙雨,青瓦飛檐,被輕紗似的薄霧籠罩著,像是被包裹在了清風中,有種云霧縹緲的感覺,讓人深覺安靜幽遠。
中國的錦繡河山,都在水墨的潑灑中,或寧靜或深遠,或酣暢或迷離,給人以無窮的意境之美。
寫意的水墨,從古至今,從文人意趣到尋常生活,始終自帶一股氣韻,生動而自然。
中國水墨,用自然的靈性深遠,在時光里,勾勒成一卷卷,獨屬于中國的飄逸和悠然。
瓷之美
世間繁華什錦,唯愛這青白間。
瓷之美,美在收斂、溫厚、含蓄,強調內心的感受。瓷那種樸素無華而蘊含獨特的氣韻,深深地吸引著世代人。
瓷,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對精致生活的執意追求,便是瓷之藝術。
瓷器從中國歷史的深處走來,觀賞到精美絕倫的瓷器,讓我們不僅想起了歷史。
瓷器可謂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為我國甚至人類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筆。
從商代時期的原始瓷,到漢唐時期制瓷技術的日益成熟;從宋代“五大名窯”的蓬勃發展,到明清時期瓷器的鼎盛;無不說明瓷器是中國歷史一大象征,中華文明的一個標識。
提到瓷器,想到的另外一個就是景德鎮,一座因瓷而生,因瓷而名的城市。
景德鎮從五代就已經開始生產瓷器。在宋代,憑借有“素肌玉骨”之稱的影青瓷,景德鎮躋身宋代名窯之林;在明代,靠著經驗的累積以及創新的精神,燒制出了玲瓏瓷以及清華玲瓏瓷,成為了制瓷業的中心;在清代,景德鎮的瓷器突飛猛進,達到了鼎盛,躍上了歷史的巔峰。
那么是什么賦予了瓷器如此輝煌的歷史呢?
人類的智慧與創新。
從青花到粉彩,隨著歷史的發展,變化的是樣式與種類,不變的是工藝與智慧。每一件精致瓷器的誕生,都需要經過繁多的步驟,這背后都是瓷工們的智慧和創新。
中式美學,看似簡單平凡,卻都涵蓋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及感受。